学龄前儿童应该进行哪些运动锻炼?
2882 人阅读 | 发表于 2020-05-22 | 来源:兔加熊
2018年,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岁~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在京发布,对学龄前儿童运动提出具体时间推荐:全天内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时间应累计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累计不少于60分钟。
那么,2-6岁的学龄前儿童应该进行哪些运动锻炼?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体育系副主任、运动医学博士王晓东建议,儿童应加强:
01
身体功能训练课程
通过徒手或者小器械,矫正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形态和步态,提高儿童的心肺功能;
02
身体动作模式训练
全面强化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提高学生跑、跳、投等运动功能。
其实,儿童运动就是有目的的玩,通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课程,帮助儿童进行科学的基础运动,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养成健康的生活好习惯。而且,研究发现,合理、适度、科学的体育锻炼对孩子的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本上说,学前儿童运动,是为了 “专业学习”打基础。
运动阶段分基础和专业。2-7岁是基本运动阶段,7岁-成人是专业运动阶段。
在基础运动阶段,儿童尝试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以便能达到某种目的,尽管协调能力和节奏感是在提升,但动作缺乏流畅性(注意缺乏流畅性是玩轮滑的致命点,会导致肌肉僵化和关节损伤)。
基础运动阶段,让儿童学会“控制冲动”,这是所有的关键。
运动学习的就是所谓的“收放自如”,当然孩子未能达到这种境界,但运动是让儿童合理运用自己的身体动作,以便达到娴熟运用物体和自己身体的核心目的,进而获益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以便合理运动,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开始运动身体,在什么时候是合适的非常重要,儿童能够对所遇到的情境作出合适的身体反应。
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关于运动动作发展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幼儿需要的是“身体动作”,他们深爱身体动作,并在身体动作中提升技巧和整体协调。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学前儿童的运动课程实际上是“动作课程”。动作的涵义,一个在于动作的准确,一个在于动作的目的。
在儿童动作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发展得早,有的发展得晚。但重复、变化和练习能提供经验的联结和巩固,使得他们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进而有练习的动机。动作发展专家已经证明,孩子在5岁前所有的基本动作模式都会出现,5岁后不会再出现新的模式。
何为“运动基本模式”?
人的运动基本模式是:行走、跑步、跳跃、踢、投掷、接。这些模式会从简单向复杂过度,也就是说动作从单一的,到可以组合成一系列的动作。
/行走模式/
幼儿行走是小步的,脚平平着地,没有脚踝动作,脚指头向前不抓地,腿非常弯曲,微前倾,臀部不动,双手呈现保护姿态。成熟的时候步伐变大, 脚跟着地时,膝盖伸直,离开地面时膝盖弯曲,双脚靠近,很少前倾,臀部开始能转动以便支撑脚,双手可以自由在身体两侧摆动。
/跑步模式/
孩子是从快速走路学会跑的,开始他们的跑是僵直的,很有趣,好像身体腾空一样,一般孩子到了5岁通常都能够做出成熟动作了:双臂会摆动了,支撑脚在臀部后方伸直,用力推地,脚前进时膝盖会弯曲,脚踝会向臀部方向弯曲靠近。
/跳跃模式/
发展模式是单脚往下踩-双脚往下踩-单脚交替前跳-立定跳远-双脚跳过物体-有节奏单脚跳。
/踢的模式/
踢球可以发展孩子比较好的平衡感,摆动腿部的开始孩子做直直的钟摆式运动,然后他们学会控制大腿和膝盖,腿部能画出更大圆弧,身体可以微微做调整,最后他们达到臀部膝盖适度弯曲,身体向后倾,手臂、身体、膝盖协调做完整动作。
/投掷模式/
初期孩子是丢东西,然后手臂可以向后向前丢掷了,但是脚通常不动的,在然后孩子会脚踏出一步或退后一步,最后身体重心会转移,手肘部动作也跟上,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投掷动作。
/接球模式/
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练习很多次。开始孩子双臂是直直在前方的,他们通常试着在胸前接球,或使劲夹球,之后他们学会手肘微微弯曲,接球时双臂会环抱胸前,但还比较机械,然后他们可能试图用手接球,但可能失败,最后还是胸部帮忙的,最后达到双手接球,抓住并控制球,臀部和膝盖是弯曲做好准备的,并且可以伴随身体移动。
儿童运动能力发展阶段
美国的运动生理学家,一般把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半。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在发育,一些基本的运动机能正在形成。如:爬、走、抓、打、推、眨眼、摇头、说话、做出各种表情等等。所有这些最基本的能力都将成为孩子今后智能,体能的发展基础。
第二阶段:从两岁半到五岁半,也叫"早儿童期"。
在这个阶段里,正常的孩子应该具备一组最基础的运动机能。这些能力包括:跳、跑、踢、抛、接、滑动、转动等等。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却是孩子今后运动能力和智力能否进一步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即"晚儿童期"的过渡性机能运动期。
当孩子六岁时,一般来说,他们的这些基础的运动机能应该让他们能够正常地进入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体育运动阶段。孩子参加到各种儿童体育运动中去,如儿童足球、儿童篮球等等。儿童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成人的项目不同,其竞争性,激烈性都不很强。但儿童运动项目,却为孩子运动机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比如,在足球运动中,孩子的跳、跑、踢、抛、接、滑动、转动等能力,可以得到综合的运用和发展。使手、眼、脑、四肢、肌肉、神经、心理得到平衡的发展。
十岁以后,孩子进入少年期,然后进入青年期。
这个阶段的正常发育水平应该是走向"特殊运动机能发育"的阶段,即培育特殊运动才能阶段。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包括学生体检合格率下降、超重肥胖发生率增加及近视比例居高不下等,均与学龄前期的身体活动不足有着密切关系。
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不足的现状,国内首部《学龄前儿童(3岁~6岁)运动指南》建议幼儿每天应进行至少120分钟的户外活动,并特别强调若遇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可酌情减少,但不应减少每日运动总量:180分钟。
证据表明,学龄前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孩子反而比总是静坐少动的孩子在今后更容易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专家表示,这就提醒仅仅“注重智力开发”的家长们,对于学龄前儿童,最好的智力开发方式就是让孩子愉快的玩耍、积极的运动。
专家还指出,运动是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源动力,不仅像营养和睡眠一样不可或缺,更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奔跑吧~孩子!